原创生活

国内 商业 滚动

基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生活滚动

保险 海外 观察

财经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商业 >

传统工地变“智慧工厂” 碧桂园迈入机器人建房阶段

文章来源:千龙网  发布时间: 2022-06-27 08:27:51  责任编辑:cfenews.com
+|-

6月上旬,在佛山市顺德的一个工地上,几台建筑机器人正在作业,打磨墙体,喷涂油漆,测量空间。

几台机器人有着统一的颜色——鲜艳、醒目的粉红色,在工人们看来,粉红色让枯燥、乏味的工地生活多了几分色彩。

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在作业

这些建筑机器人由碧桂园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在很多人还认为建筑机器人只存在于实验室中的时候,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很多工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该公司已有23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到商业化当中,服务覆盖超2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应用施工面积突破1000万㎡。

不过,建筑机器人属于一项To B业务,他们的客户主要是建筑公司,不会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这让博智林的名头不如母公司碧桂园那样响亮。但在房地产行业内、专业投资者中,建筑机器人所代表的“智慧建造”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风口。

在中国当代民营企业发展史上,多元化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这也是一条九死一生的扩张道路,除少数企业通过多元化走向成功之外,大部分折戟沉沙、一败涂地。

对于碧桂园来说,“机器人盖房子”是其在多元化上迈出的一步,只不过,这一步低调、谨慎、稳重。

护城河如何构筑

博智林的历史并不算长,至今不到4年时间,但在这短短的4年时间里,他们发展成了行业领先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曾表示,碧桂园在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开展全面研发,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制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能有这样的成就并不容易,建筑机器人在国内外几乎一片空白,很少有经验可循,博智林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在博智林的展览馆里,一些早期的建筑机器人陈列其中,略显粗糙,但是它们却见证了博智林这段短暂却丰富的历史。

在博智林最早一批研发人员当中,有一位年轻的负责人,他拥有香港大学自动化博士学位,一毕业就加入了博智林。

据他介绍,第一代地坪漆涂敷机器人使用的是进口机械臂,成本高,效率也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更准确地了解机械臂的使用情况,他在惠州的建筑工地上待了半个月,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白天喷漆、打腻子,晚上写总结、汇报。

最终,经过了几次技术迭代后,一款效率高、成本低、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地坪漆涂敷机器人研发成功,并受到市场的认可。

地坪漆涂敷机器人在作业

据一位建筑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他曾经接待过一批博智林的研发人员,这些人头顶着博士、硕士的光环,但干起活来又跟建筑工人们一样,皮肤晒得黝黑。他还经常看到几个博士为了体验混凝土搅拌过程,自己穿着雨靴在混凝土里走来走去。

研发人员的这些努力,让博智林机器人在自主研发上拥有了牢固的护城河。

据介绍,博智林在研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共享技术近50款,覆盖了建筑机器人软硬件核心模块:伺服系统、传感器、控制器、轮系单元、机器视觉、机器人管理软件,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了建筑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截至2022年3月底,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474项,获授权1869项;相关研发产品相继斩获中国专利奖、IF设计奖、红点奖、IDEA奖、红星奖、金芦苇奖等众多奖项。

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在施工质量、效率上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且超过了工人的作业质量和效率。

比如,测量机器人,工效为人工的2-3倍以上,测量精度在±1mm内;建筑清扫机器人则可以长时间持续作业,节省清洁的人工成本,并且在清扫时能实现无积尘,整体工效是传统人工的3倍。

建筑机器人的野心

为什么是碧桂园?这是很多人在观察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时经常会问到的问题。

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巨大的震荡,不少名企暴雷,碧桂园则在市场偏冷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踏实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截至去年底,碧桂园共有可动用现金余额1813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69.54亿元,受限制现金仅有343.46亿元,这让他们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在应对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他们的负债率也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末,碧桂园有息负债下降至3179.2亿元,净负债率45.4%,较2020年末降低10.2个百分点。

有人认为,建筑机器人这个全新的行业,从研发到走向市场,投入属于百亿级别的,这个量级不比时下流行的“造车”小。

对于碧桂园来说,充足的现金流,稳健的财务体系,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新兴的市场深耕,也给了他们撬动这个市场的资本。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碧桂园的产业布局本身就包括建筑行业。博智林传承了碧桂园在房地产行业上的基因和口碑,他们更懂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能够将机器人应用到更多建筑工地上,从而获得及时的数据反馈。

同时,建筑机器人也能够为碧桂园在建筑产业布局上进行赋能,让他们在这个传统的赛道上,获得一双智能化的翅膀。

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在作业

今年6月中旬,碧桂园又低调地成立了科技建筑集团,业务覆盖建筑工程总承包、BIM设计与技术咨询、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建筑领域。

在行业人士看来,碧桂园这一步棋彰显了他们的野心,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新的科技建筑集团,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将博智林机器人全力推向整个市场,从而将这块蛋糕做大,并牢牢地占据市场的龙头地位。

对于碧桂园来说,“博智林研发、科技建筑集团做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

除此之外,在碧桂园内部人士看来,大力发展建筑机器人,与碧桂园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或许也有着直接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杨国强的身份还是一个包工头,他带着自己的兄弟们奔波在珠三角的各大建筑工地上。40年过去了,房地产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他依然保有建筑工人底色,皮肤黝黑,说着一口浓厚的顺德本地话,对建筑工人一直都有着朴素的感情。

建筑机器人的出现,除了通过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和施工效率,还有助于明显改善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

让工人们更有尊严

如果有一天,没有工人去盖房子,请不要意外,各项数据显示,建筑工人“用工荒”、“老龄化”的问题正在加剧。

今年3月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国城市报》发文称,建筑业一线工人以60后、70后为主,80后占比很小,90后基本上难觅踪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农民工当中,建筑工人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例则在上升。

2014年,在农民工当中,建筑工人的比例是22.3%,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19%;2014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占比42.9%,2021年变成了50.9%。在年龄上,2014年时,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是38.6岁,2021年则是41.7岁。

今年3月,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多地又发布建筑行业“清退令”: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以及50周岁以上女性,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多年来,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一直没有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一再下降。

他们需要经常在粉尘弥漫的空间内作业,有些工种危险系数也高。比如,在传统工地上,喷漆是一项有污染的工作,按照要求,工人们需佩戴口罩、面具,但很多时候,他们觉得口罩、面具影响呼吸,就会悄悄摘掉。

打磨同样是一件脏活、累活,尤其是在封闭空间内打磨时,工人们会被淹没在粉尘当中看不到人。打磨完之后,即便戴着口罩面具,鼻孔、耳朵里也都是灰尘。

而在社会上,很多年轻人看到了光着膀子走在大街上的建筑工人们也纷纷敬而远之。下苦力、贫困、不讲卫生,成为社会加在农民工群体上的刻板印象。

机器人的出现,则有望解决这个难题。比如,腻子打磨机器人在作业时,就不需要工人进入到房间,同时还能将粉尘吸走,大大降低室内的粉尘密度。腻子涂敷机器人可以基于BIM系统对现场环境和大数据进行智能作业路径规划,然后调节喷涂参数,完成腻子工作,还可以避免因重复喷涂造成的材料浪费。

腻子涂敷机器人在作业

在博智林内部,研发人员们一直都有一个愿景,他们希望机器人去做那些繁重、重复、危险的工作,让建筑工人们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有尊严地工作。对于碧桂园来说,建筑机器人不仅是多元化的一步,也可以说是其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内容。

将工地变成工厂

事实上,想要将建筑机器人的市场做大,并不容易。

技术空白、标准化不统一、传统建筑行业利益错综复杂,这些都是摆在碧桂园面前的众多难题。

一位建筑行业人士解释说,建筑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大量依靠建筑工人,很多项目都属于非标项目。在市面上,除了博智林之外,已有多家建筑机器人品牌,但这些机器人在操作系统、作业方式上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

任何一个行业,缺少了标准化,都很难发展起来。”这位人士说。

对于碧桂园来说,一花独放不是春,自从涉足这个行业以来,他们就一直在推动行业走向标准化。2020年11月,博智林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首个专注于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的标准化权威机构。

博智林在梳理自己的建筑业务架构时,采用的也是互联网思维。他们希望搭建以BIM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解决方案,打造数据化的建筑信息平台,赋能设计、采购、运营、工程等各模块,为建筑全产业链提供可视化的智能建造整体解决方案。在今年6月2日月度管理会上,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再次强调:“科技智慧建造和碧桂园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要置身事外。

一定要全身心地拥抱和投身进去,特别是在区域树立一些标杆的科技建造项目,将会为区域的未来开辟出巨大的空间。”碧桂园已连续组织多次科技智慧建造专题培训,安排高层管理人员前往试点项目观摩学习,安排关键人员参加试点项目实操培训。接下来他们还会通过作业指导书使得智慧建造走向标准化,真正把工地变成工厂。

与此同时,博智林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吸引更多有志于建筑行业的年轻人,帮助他们成为可以熟练操作建筑机器人的“产业技师”。

时下,正有不少95后、00后操作着博智林机器人在工地上与传统建筑工人们一起施工、作业。可以想象,在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建筑机器人这个千亿级别的市场将会逐步打开。届时,碧桂园走出的这条低调、稳重的多元化之路,才会得到市场的真正认可。

关键词: 智慧工厂 机器人建房 混凝土建房 商业化机器人生产

专题首页|财金网首页

原创
新闻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

京ICP备2021034106号-38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  财金网  版权所有  cf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