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活

国内 商业 滚动

基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生活滚动

保险 海外 观察

财经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商业 >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探索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家俊辉  发布时间: 2022-03-10 09:51:51  责任编辑:cfenews.com
+|-

近年来,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群之一,绿色低碳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碳减排压力仍然较大。

基于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探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在小范围内探索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将钢铁、化工、水泥、航空等行业先于全国纳入碳市场体系,倒逼更多企业实施控碳减排。

白鹤祥认为,建设大湾区碳市场,将助推大湾区率先实现“双碳”目标,而大湾区的“系统重要性”和“先进示范性”对全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将会产生关键影响。

首先,建设大湾区碳市场,有利于优化全国碳市场发展布局。“当前,全国碳市场与七大区域碳市场双轨运行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如何统筹协调各区域碳市场之间、及其与全国碳市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白鹤祥指出,短期看,全国碳市场仍面临行业覆盖面不足、流动性缺乏以及金融属性不强等问题。建设大湾区碳市场,将广东、深圳两个区域碳市场有效整合、扩容,并把港澳地区接入内地碳市场体系,有利于实现碳市场融合发展。“此外, 大湾区碳市场率先在行业纳入、配额分配、交易机制以及碳金融创新等方面小范围开展试点,可在风险可控条件下为全国碳市场发展积累经验。”

其次,建设大湾区碳市场,有利于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地位。目前,全球已建立二十多个碳市场,但都不具有绝对影响力和垄断地位。中国碳市场起步早、交易规模大,完全有能力成为全球碳市场中心。“建设大湾区碳市场,依托大湾区开放体制,深度参与全球碳市场合作、交流,集聚全球碳市场要素资源,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全球影响力。特别是在全球碳减排泛政治化、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掌握碳市场定价主动权,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意义重大。”白鹤祥表示。

在白鹤祥看来,大湾区碳市场建设要坚持一个总体目标,即依托大湾区的区位、市场、体制优势,全力打造以广东碳市场为基础,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核心节点的统一碳市场,推进大湾区碳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升级,将大湾区碳市场建设成为与全国碳市场相衔接、连通中国与世界碳市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碳交易及碳金融中心。

同时,建设大湾区碳市场要把握四个定位,即内地与港澳碳市场合作的先导区。通过建设大湾区碳市场,有序推进大湾区内碳配额分配、交易、定价、监测、报告与核查、履约机制的趋同并最终实现一致,促进大湾区碳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有序、自由流动, 为推动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协调内地与港澳统一碳减排行动探索路径。

全国碳市场创新发展的试验区。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有益补充,大湾区碳市场要争取在行业纳入、碳交易机制创新方面先行探索,特别是要依托大湾区强大的金融优势,率先在碳排放权期现联动、碳金融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全国碳市场发展积累经验。

全国碳市场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以规则对接、设施互联、产品互认为突破口,加强与全球碳市场的链接,推动大湾区碳市场“走出去”“引进来”,着力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影响力。依托大湾区碳市场,强化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计价、结算、投资功能,探索应对碳关税壁垒的市场化路径。

全国碳减排行动的示范区。针对大湾区产业特点及能源消费特点,超前将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外的其他重点高耗能行业纳入大湾区碳市场体系,以更高标准推进大湾区碳减排工作,为全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树立标杆。

在此基础上,白鹤祥建议,要稳妥有序积极推进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并从五方面详细阐述了建设路径。

加强规划指导。建议由国家层面统筹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明确将大湾区碳市场作为全国碳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大湾区碳市场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成立大湾区碳市场建设专责小组,协调解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政府立法、政策规划、金融管理等方面问题。

分步推进实施。前期,可以自愿减排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居民和企业碳普惠行为或开发自愿减排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率先纳入大湾区碳市场,形成境内外有所差别的包容性碳市场体系。待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推动港澳地区完善相关立法,探索将大湾区主要排放行业纳入强制减排市场,形成涵盖自愿减排量、碳配额等多个交易品种的统一碳市场体系。

注重规则协同。尽快建立涵盖香港、澳门的大湾区碳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披露、考核、评价制度和碳核算机制,在现有国际和国内碳核算体系标准基础上,实现大湾区碳核算标准互认和数据可比。加强碳金融及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的衔接与统一,推动国家层面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环境信息披露等相关标准在大湾区推广应用,研究转化或制定适用大湾区的碳认证、碳核算、碳披露、碳金融等领域相关标准。

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广东现有碳交易机构,设立大湾区共同碳交易平台,引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四地交易所机构或优质企业共同入股,通过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共同碳交易平台。参照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探索设立“碳市通”,搭建和铺设大湾区碳市场的境内外交易渠道。研究将 FT 账户业务范围延伸至碳交易领域,进一步便利大湾区碳市场相关业务结算。

强化金融属性。突出金融属性是现阶段大湾区碳市场有别于全国碳市场的最大特色。引入更多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大湾区碳市场,提升碳市场流动性和成交活跃度。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碳排放权期货、现货联动,适时推出碳期货、碳掉期、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对冲、保值、投资工具。推动大湾区碳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协调发展,促进人民币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大湾区碳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投资货币。

关键词:

专题首页|财金网首页

原创
新闻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

京ICP备2021034106号-38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  财金网  版权所有  cfenews.com